摘要:现代研究揭示,情绪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是诸多慢性病的诱因,又是许多慢性病的产物。...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其中,情绪与慢性病的关系尤为密切。现代研究揭示,情绪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是诸多慢性病的诱因,又是许多慢性病的产物。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及其危象的发生,均与情绪应激有关。有些患者发病,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往往由明显的情绪变化诱发,如突然生气、愤怒、 焦虑、兴奋等。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情绪激动是有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的。脾气暴躁易生气对心脑血管是百害无一利,情绪波动不稳定会使血压和心率不断升高,血管加速收缩,血流量减少,会引发胸部憋闷、呼吸短促,严重的会出现呼吸障碍的情况。
国外有人通过对猴子进行近20年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一条带普遍性的规律:如果某一功能系统的兴奋,常是在情绪兴奋刺激下产生的,则这一功能系统就将成为情绪应激变成不良刺激时受到损害的靶器官。例如,动脉血管收缩受交感神经支配,而情绪应激又常使交感神经张力增髙。因此,长期处在高度情绪紧张状态下易患髙血压病。
人在情绪激动时,在大脑皮质的影响下,可兴奋延髓的心加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使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强,此时,不仅普遍的交感神经末梢所释放的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增多,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入血液的肾上腺素量也大大增加。
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心脏收缩加强、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另一方面,身体大部分区域的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由于心输出量增多和外周阻力加大,于是血压升高。稍安静后,一方面来自大脑皮质的神经冲动减少,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减弱,使血压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当血压升高时,还可通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恢复。
心脑血管研究者进行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焦虑会增加人们中风的风险,焦虑感越强,中风的风险就越大。与焦虑感最轻的人相比,焦虑感最强的人患中风的风险会高出33%。
为了健康,应该如何调节情绪
呼吸放松调节法
通常情况下,呼吸是通过口腔和胸腔完成的,但呼吸放松调节法中提倡腹式呼吸,它是一种以腹部作为呼吸器官的方法。首先,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站好或坐好,身体自然放松;其次,慢慢地吸气,吸气的过程中感到腹部慢慢地鼓起,到最大的限度的时候开始呼气;呼气的时候感觉到气流经过鼻腔呼出,直到感觉前后腹部贴到一起为止。
合理宣泄调节法
合理宣泄调节就是把自己压抑的情绪向合适的对象释放出来,使情绪恢复平静。消极的激情产生,当你觉得痛苦难忍,对这样的情绪如果过分强制压抑会引起意识障碍,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甚至会使人突然发病。这时如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把自己有意见的,不公平的事情坦率地说出来,倾诉自己的痛苦和不幸,甚至痛哭一场,或者向远方的知己写封书信诉说苦衷,则可使情绪平复。
音乐调节法
该调节法就是指借助于情绪色彩鲜明的音乐来控制情堵状态的方法。运用音乐调节法时,应该因人、因时、因地、因心情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音乐。适宜的音乐,常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食物调节法
芦笋:具有高含量的叶酸和色氨酸,影响人的胃口、内驱力(食欲、睡眠、性)以及情绪。
黑巧克力(适量):巧克力含有咖啡因和可可碱,可以使我们情绪高涨。
牛奶:含钙丰富,而钙是天然的神经稳定剂,可松弛紧张的神经、稳定情绪。
三文鱼: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可增加人体内的五羟色胺。五羟色胺是影响情绪的主要神经递质之一,能缓解情绪障碍。
END
编辑:韦宛廷
审核:何秋燕
声明:以上文字内容图片或视频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谢谢
版权信息:深圳觉爱生命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20231033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