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惊 蛰唤醒春日生机传/统/二/十/四/节/气震醒蛰伏越冬虫惊蛰节到闻雷声惊蛰始 万物苏2025年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2025年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动物。实际上,使蛰虫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是春暖大地、天气回温。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鶊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时节,桃花开始盛开,黄鹂鸟开始鸣叫,万物复苏,天地能量由“藏”转“发”。此时不仅动物们开始活动,一些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活跃繁殖,所以要顺应自然界万物始生的特点养生调摄,疏肝健脾、养阴护阳,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袭。
春物三处防寒湿
古人有言“冷惊蛰,暖春分”,在惊蛰时节仍会有天气回温后骤然下降的倒春寒现象,因此还是要继续“春捂”,尤其体质虚弱的老人幼儿,不要因天气回温而突然减少过多衣物。
身体这三个地方尤其注意保暖:
01
肩颈处
现代人长期伏案或低头看手机,肩颈肌肉紧张,气血循环减弱,此时若再受寒,阳气被遏,容易出现头痛、颈椎病、感冒等病症,因此惊蛰时节不宜过早穿低领上衣,外出时可以系上围巾;
02
腰腹部
脾胃、肾、膀胱以及冲任督带、膀胱经等重要的脏腑经络都居经腰腹部,与人体的阳气密切相关,如此处受寒容易出现腹痛腹泻、腰酸腰痛、腹部肥胖、不孕早泄等病症,因此不能穿过短的上衣,小腹肤温较低者可以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腹部保健;
03
足踝部
足踝皮肤薄,脂肪少,且距离心脏最远,是全身血液循环最弱的部位,俗话说“寒从脚下生”“脚冷一身冷”,足踝受寒后,阴寒之气从脚进入,蔓延至下肢、关节,甚至深入脏腑,容易出现关节炎、感冒、手脚冰凉、呕吐腹泻等病症,因此不宜过早穿短裙,袜子最好能遮盖至踝关节以上,晚上坚持泡脚,做好足部保暖,能够减少病邪乘虚而入的机会。
勤伸懒腰勤梳头
春天,阳气萌生升发,人体的阳气也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我们要顺应生理,使肢体舒展,气血调畅。伸懒腰和梳头可以说是春季最简单有效的养生功法,晨起后、久坐后、疲惫时、睡觉前都能做一做,内练精神,激发元气,外导经络,疏通气血。
踏青闻花要防护
春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也是人们外出踏青的好时节,但别忘了此时沉睡的蛇蚁虫鼠也都渐渐苏醒活跃,因此在外出时应注意防蚊虫叮咬和花粉过敏,尤其糖尿病患者,踏青时最好穿长袖长袜,有过敏性鼻炎或对花粉过敏者在赏花时戴好口罩,避免接触过敏原。
省酸增甘养脾气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里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惊蛰时节的饮食要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可多食甘蔗、梨、大枣、蜂蜜、芝麻、山药、莲子、百合、银耳等甘味之品,因为惊蛰时节也是流感高发季节,所以饮食切不可过于肥甘厚腻,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提高免疫力。
此外,在惊蛰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梨的习俗,一是意为与害虫别离,二是惊蛰时节气候乍暖还寒,容易令人感到口干舌燥,生梨性凉味甘,具有清润的功效。
惊蛰推荐-陈皮贝母梨
食材:生梨1个、川贝母3g、陈皮3g、蜂蜜适量。
做法:鲜梨洗净去皮去核,切成小块,川贝母、陈皮洗净,将上三者一起放入炖盅内,隔水加热1小时后拣去贝母和陈皮,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喝汤吃梨。
功效:润燥止咳,祛湿化痰。适合皮肤干燥、口鼻干燥、咽痒干咳或痰少难咳者。
编 辑|兆媛
免责申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信息:深圳觉爱生命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2023103394号-1